催眠治疗案例

我这都是为了你好!

相信很多人都受到过这句话的困扰——“我这都是为了你好”。别人以“为你好”的由头,让你做着自己不情愿的事情:再多吃点;你穿这件衣服不好看;这个专业不适合你;你做这个工作没前途,回来考公务员吧;那个人我一看就觉得不行,我给你介绍另外一个……殊不知,我已经吃不下了,我喜欢这件衣服,这个专业我挺感兴趣的,考公务员不是我的未来规划,别人行不行要接触了解了才知道啊……我有我自己的想法,为什么什么事都要听他们的?
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,但是这样的“好”,我承受不来,好得让人窒息。
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位来访者,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女孩子(小梅,化名)。花季少女,本该是青春、靓丽、活泼的样子,可是她面容憔悴,眼眶深陷,说不出来的让人心疼。她是和她妈妈一起来的,在整个咨询过程中,我渐渐知道了小梅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——原因在于她妈妈那令人窒息的“控制欲”。
小梅从小便受到妈妈的严格“控制”,事事都是妈妈安排好,小梅按照妈妈安排的去做,吃什么、穿什么、读什么书、交什么样的朋友、上什么大学、选什么专业……生活中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妈妈在替小梅做主,就好像小梅只是一个践行她决定的工具。这些都是小梅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一切。
难道小梅没有反抗过吗?有,小梅也曾无数次反抗过,但均以妈妈的一句“我这都是为了你好”而失败告终,这句话一出,之前所有的反抗和不甘都成为泡影。妈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,“声泪俱下”地以“为了你好”诉说自己这些年来的不容易,以及小梅在自己的抚育下所取得的成绩,这让小梅一次次的反抗最终变成妥协。就这样,小梅在妈妈的“控制下”读上了一所妈妈所期望的大学和专业,原本以为能够就此摆脱妈妈,但是这一切只是噩梦的开始。
小梅上了大学,但是妈妈辞去原来家里的工作,来到小梅的大学旁边找了一份工作、租房、生活,继续“陪着”小梅,这让小梅彻底崩溃。大学生了,十八九岁了,却仍生活在妈妈的“掌控下”,一点自主权利都没有,活得跟个小孩子一样,有时候甚至不如小孩子自由。小梅在大学期间,除了学习,处处受到妈妈限制,更甚至让小梅搬出宿舍和妈妈一起住,方便“照顾”小梅。
就这样,小梅在大学里变得孤僻,不和别人沟通交流,没有什么朋友,也不参加什么活动……渐渐地,小梅患上了抑郁症。
所以,小梅和她妈妈来到了荣教授的工作室寻求帮助。
界限不清,控制欲,家庭矛盾:我这都是为了你好!
其实,对于小梅妈妈的想法、做法,可以归结为“控制欲”,都是因为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,而其所表达的意思是:“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太怕失去你,或是因为我对生活有强烈的不满需要你替我实现,所以我宁可让你活在痛苦中。”
在家庭亲子关系中,过度的“操控和控制”并不是很好的行为,这样会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破裂,引发家庭矛盾;而在操控型父母下的子女,会产生一系列身心方面的问题,有的会自我认同感不断降低,形成自卑、抑郁的心理;而有的会激发逆反心理,不断跟父母对着干,激发剧烈的冲突。且随着子女的年龄增长,这些问题也会逐渐加重,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。
然而,像小梅一样的例子生活中随处可见,不只是在家庭中,包括身边的亲朋好友,都会在不经意间站在“为了你好”的出发点上,让你做着可能你并不愿意做的事情了,即使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。
从小我们就知道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这句话,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还要施加到别人身上,这当然是不好的;但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施加给别人,难道就是对的吗?其实不一定,这毕竟是个双向的事情。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亲密关系当中,一方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施加在另一方身上,而忽略了另一方的意愿。这种事情可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但也可以是会影响到他人的命运的事情。己所欲未必他人所欲,同样不可施于人。
真正为一个人好,就请要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,不求回报,甚至不必要对方知道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全社交距离,别随意干涉别人的意愿和决定,你只需要适时地提一些建议,只是建议,不是命令!哪怕他/她的选择不一定正确。然后,只要在背后默默支持他/她就好,人就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,一帆风顺也未必是好事,经历的多了,才知生活的酸甜苦辣,才觉人生的美丽!
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默契是:你不想说,我就不问;你愿意说,我就是听众;你需要帮助,记得来找我。
界限不清,控制欲,家庭矛盾:我这都是为了你好!
 
推荐阅读:你的家中是否有一个“别人家的孩子”?
咨询或联系我们,请关注公众号
联系我们公众号
本文于2020年08月15日11时原创自新概念心理咨询网:https://www.anewator.cn,提倡原创,立足原创,如需转载本站文章,请注明本站地址。
上一篇:你的家中是否有一个“别人家的孩子”?
下一篇:哭泣,是孩子宣泄悲伤情绪的途径

相关文章推荐